一、学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与发展定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8年被授予太阳成集团tyc151cc校级优势特色学科A类。在省内其他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涵盖的基本研究内容(例如智能机器、机器人控制、传感测控技术、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信号及图像处理技术等)以外,开设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超快光场控制与能源材料性能优化研究等全新研究方向,在省内同类学科应用型研究中具有比较明显优势;在职教团队培养培训方面具有区域不可替代性。
依托公司“应用性、师范性、学术性”三性统一办学定位,本学科结合吉林省地方经济和吉林省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电气类团队发展需求,秉承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相互耦合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发展定位如下:立足吉林、辐射东北,服务吉林省中小型企业及全国职业技术院校,以教育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粮食监测装置等为研究对象,以多模态图像识别与感知、无人机自主定位与监测、粮情监测与图谱融合、超快光场调控与成像等技术为载体,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光电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力争跻身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B类行列。
(二)学科方向
1.“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
结合公司“应用性、师范性、学术性”的办学属性,以专业教育机器人的模式识别、系统集成与故障诊断为特色,瞄准专业教育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研究。重点以专业教育机器人的模式识别与信息融合、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虚拟现实与智能学习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服务为核心研究内容。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
以生产过程控制中的精密仪器仪表与工业自动控制装置为特色,瞄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智能控制—工业网络—系统测试”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研究。以光谱检测与智能仪表、智能测控与优化设计、工业过程检测与自动化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
3.“超快光场控制与能源材料性能优化研究”方向
以光场调控、储能材料制备与优化为特色,瞄准物质内部原子核和电子运动时间尺度问题,清洁能源问题展开研究。寻求在先进成像技术和电子/核运动的人工调控、储能材料的储能能力和制备方式等技术上的突破。
(二)学科优势特色
1.校-企-所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特色
本学科主要为吉林省中职学校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新兴专业培养专任职教团队,填补了本区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方向的空白,间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新兴战略型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了校-企-所协同育人机制,创新“1+1+X”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2.产-学-研合作,应用型教科研成果显著
与吉林省同类学科研究方向相比,本学科研究方向聚焦“三性”交叉性研究,针对专业教育机器人及农林领域中的仓储、监控、图谱融合及服务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本学科先后与合心集团、青岛英谷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同成立了机器人产业学院,与企业联合科技创新,共建吉林省高校教育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服务机器人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2个科研平台、承担横向课题22项,成果转化1个,发明专利6项,形成系列可转化的原创性成果。
二、主要内容建设进展情况
在团队建设上,组建了吉林省内唯一一所机器人产业学院,引入中科院和企业共同合作,全过程参与产业学院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产业学院集聚,合作推动产业学院发展。
在平台建设上,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所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聚焦省内专业教育机器人领域空白,成立了专业教育机器人创新团队,并与吉林省芝麻开门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服务机器人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省级平台)。
三、项目建设成效与发展水平
2019年本学科共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20万以上横向课题4项,各类项目经费合计180余万元,发表SCI检索论文4篇,EI检索论文7篇,专著4部,发明专利1件,研究报告4份,实用新型专利8件,软著8件,教材1部,举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次,教师参加学术会议5人次,大会发言3人次,获批省级科研平台1个。